作者: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来源: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编辑: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 2013-11-21 点击数: 1950
出生不久的宝宝头部常固定在一个位置上,颈部可摸到圆形或椭圆形较硬的肿块,头总偏向有肿块的一侧,面部朝向无肿块的一侧。拍X线片却提示颈椎未见异常。宝宝究竟怎么了,莫非生了肿瘤?年轻的妈妈惊恐不已。这个时候,你就应该警惕新生儿先天性肌性斜颈了。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胸锁乳突肌挛缩所形成的畸形,在婴幼儿期出现斜颈症状的病儿可达1.3%。因颈部活动受限,逐渐出现面部不对称畸形。先天性肌性斜颈的直接原因是胸锁乳突肌的纤维化引起挛缩与变短。但引起胸锁乳突肌纤维化的真正原因仍不清楚。可能的因素有产伤、局部缺血、静脉闭塞、宫内姿势不良、遗传、生长停滞、感染性肌炎、或者多种因素混合造成。畸形可在生后即存在,也可在生后2~3周出现。病初头部运动略受限,但无明显斜颈现象,触诊可发现硬而无疼痛的梭形肿物,与胸锁乳突肌的方向一致,在2~4周内逐渐增大,然后开始退缩,在2~6个月内逐渐消失。多数患儿通过非手术治疗肿块逐步消失。若未经适当治疗,肌肉逐渐纤维化、挛缩硬化,形成颈旁硬的束状条物,头部因挛缩肌肉的牵拉而发生斜颈畸形,肌肉短缩侧的面部亦发生变形。若畸形不及时纠正,面部变形加重,最后颅骨发育不对称,颈椎甚至上胸椎出现脊柱侧弯畸形。 超声显像是最好的诊断方法。超声声像图显示肿块位于胸锁乳突肌中下部分居多,胸锁乳突肌呈局灶性或弥漫性增粗,肿块横断面为椭圆形,可以是低回声、混合性回声,个别还可以是增强和减低相间的条纹状回声改变。无论是何种回声,其病变均在胸锁乳突肌上。动态观察显示肿块与胸锁乳突肌一起同时移动。颈部无包块斜颈病儿,胸锁乳突肌前后径及左右径测值较健侧明显增大,差别有显著性,彩色血流显像部分胸锁乳突肌肿块内可见点状,棒状血流信号。与之需鉴别的有颈部囊性淋巴瘤、颈部淋巴结肿大、颈动脉体瘤及其它一些软组织肿瘤,它们与胸锁乳突肌无关,并有各自的声像图特点,不难鉴别。
据我院超声影像科蔡艳主任介绍,高频超声检查对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诊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对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治疗转归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该病婴幼儿多见,结合病变部位、患儿年龄及声像图表现,诊断并不困难。患儿出现颈部肿块,如未及时治疗,胸锁乳突肌挛缩,面部及头部出现畸形治疗效果减低,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婴幼儿的预后至关重要。超声证实胸锁乳突肌已经纤维化,应尽早手术,避免治疗上的重复,可缩短治疗时间。高频超声可作为该病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