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来源: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编辑: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 2013-01-23 点击数: 2399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又称肌筋膜炎,主要是肌肉和筋膜因无菌性炎症而产生粘连,分布于其间的感觉神经受到炎症环境中致痛物质的刺激及炎性水肿组织的压迫而导致疼痛。
一、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
(一)主要标准
1.主诉区域性疼痛。
2.主诉疼痛或肌筋膜触发点牵涉痛及其分布区域的感觉异常。
3.触诊受累的肌筋膜呈绷紧或索带状感。
4.沿绷紧带状区走行的某一点有剧烈点状触痛。
5. 存在某种程度的运动受限区。
(二)次要标准
1.压痛点重复出现、主诉临床疼痛或感觉异常。
2.横向抓触或针刺带状区触痛点诱发局部抽搐反应。
3.伸展肌肉或注射触痛点缓解疼痛。
满足5个主要标准和至少1个次要标准,可诊断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二、肌筋膜疼痛临床表现特点
局部疼痛并向相邻部位牵涉痛,呈隐痛、酸痛、胀痛,可有肌肉紧张、痉挛、索带状感和触及“扳 机点”。
(一)局部肌肉痛 慢性持续性酸胀痛或钝痛,疼痛呈紧束感或重物压迫感,腰、背、骶、臀、腿、膝、足底、颈、 肩、肘或腕等均可发生。
(二)缺血性疼痛 局部受凉或全身疲劳、天气变冷会诱发疼痛,深夜睡眠中会痛醒、晨起僵硬疼痛,活动后减轻但常 在长时间工作后或傍晚时加重,当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甚至情绪不佳时也可疼痛加重。
(三)固定压痛点 体检时发现病人一侧或局部肌肉紧张、痉挛、隆起、挛缩或僵硬。压痛点位置常固定在肌肉的起止 点附近或两组不同方向的肌肉交接处,压痛点深部可摸到痛性硬结或痛性肌索。
(四)辅助检查
1.红外热像图表现为疼痛区域显示高温。 2.B超显示:疼痛区肌筋膜增厚。 3.MRI或CT可显示肌肉肥大、萎缩或增厚。
(五)其他 可能有局部或临近部位的损伤史。
三、鉴别诊断
主要与纤维肌痛症(FMS)相鉴别:
①男女比例 MPS 1:1,FMS 1:(4~9)。②MPS为局部疼痛和压痛浅,FMS为广泛痛和压痛深在。③ MPS感觉肌肉紧张,而FMS感觉肌肉发软 ④ MPS关节运动范围受限,FMS则为高运动性。
⑤MPS的“激发点”注射反应迅速,而FMS的压痛点注射反应缓慢且较弱。
四、MPS治疗现状
肌筋膜疼痛的治疗方法有物理治疗、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外敷、局部药物注射封闭治疗、密集型银质针、小针刀松解术、软组织松解手术疗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物理治疗、中医中药等无创治疗不能完全松解粘连而解除疼痛且容易复发,密集型银质针、小针刀松解术等微创治疗在有重要神经分布的区域实施则存在高风险性或禁止实施。
五、射频热凝松解治疗
该方法则克服了上述技术上的缺点,通过感觉运动刺激 可分辨神经分布,对软组织的松解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适应部位广泛。
(一)射频松解治疗肌筋膜疼痛的可能机制
MPS是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性软组织疾病。其病理生理基础为肌筋膜的痉挛、瘢痕形成和粘连,导致局部血管与小的皮神经受压榨而发生供血障碍组织缺血缺氧性疼痛,而当环境寒冷,身体疲劳、血流缓慢性症状加重,病情迁延反复,不易根治。
应用射频热凝产生的热能生物学作用在病变组织内形成蛋白凝固灶,达到分离组织粘连和松解挛缩,解除血管与神经卡 压,促进局部血流供应,增加局部组织的氧供、代谢的作用。机械消除粘连有效防止肌筋膜炎的加重和 复发。促进炎症的吸收、消散,减低肌肉的张力,射频技术通过准确地电刺激定位和组织阻抗的监测, 确定射频针的位置及通过精确地控制温度,有效避免神经的损伤,可用于有重要神经部位的肌筋膜疼痛 的松解治疗。
(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射频松解治疗并发症及预防
并发症主要有穿刺操作时的损伤;在脊柱旁穿刺可能损伤脊神经、穿破硬脊膜、蛛网膜、血管和内 脏的损伤;在胸背部穿刺可能损伤胸膜、肺产生气胸,因此,要熟悉穿刺部位的局部解剖,注意穿刺针的穿刺方向和深度。
射频热凝时的并发症主要有射频热凝对局部神经的热损伤,导致局部皮肤感觉麻 木等感觉异常表现。主要预防措施是在射频热凝前要认真做好测试,射频穿刺针要避开神经。
(三)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射频松解治疗效果评价
1.主观指标评价
⑴治愈:原有疼痛消失,压痛区消失,不影响活动及工作,随访3个月无复发。
⑵显效:疼痛VAS(vision analogia scale)权重评分下降50%~75%,活动基本正常,原有压痛区 减少 50%以上。
⑶有效:疼痛VAS权重评分下降50%,活动基本正常,压痛区减少30%~50%。
⑷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或出现新的与治疗穿刺损伤无关的疼痛。
2.客观指标评价
⑴肌电图变化: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肌电图变化。 ⑵生物活性物质变化:检测治疗前、后24 h、48 h、72 h和1周、2周、3个月的机体及局部组织 肾上腺素、 5-HT、缓激肽等的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标法检测。 ⑶局部温度变化:红外热像图检测局部温度的改变。⑷局部组织血流量检测:可用血流图记录仪检测。用其描记高频电流的两个电极之间的肌体阻抗 变化曲线,从而检查治疗前后局部组织的血流量改变。⑸肌肉MRI形态观察:严重病例可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肌肉MRI形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