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有新招
作者: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来源: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编辑: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
发布时间:
2013-01-23
点击数:
180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多发于下肢主干静脉或肌肉静脉丛,以肢端明显肿胀、疼痛、变色等表现为主,如不及时治疗,血栓脱落可累及肺部会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以往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多为内科保守的药物抗凝溶栓,但用药溶栓时间过长,就算静脉复通,也继发出现深静脉血栓后遗症,下肢静脉功能不全,长期出现下肢肿胀、淤血甚至小腿淤黑、溃疡,实际疗效不太理想。并且由于可能导致肺栓塞的发生,溶栓期间要求患者卧床1-2周,吃喝拉撒睡都在床上,生活极其不便。
近年来,我院普外二科的血管专家黄伟副主任医师在张卓军主任的大力支持下,将介入治疗及手术取栓(简称杂交手术)技术引进到该类疾病的诊疗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患者肖女士正是此项技术的受益者。肖女士因手术需要卧床休息三个月,近日无明显原因下出现左下肢肿胀、疼痛,主要以小腿为主,疼痛呈持续性加重,肿胀也逐渐明显,并向大腿根部延伸。她家属经多方打听后急忙把患者送往我院普外二科,入院时,肖女士的左下肢水肿很明显,用手指轻轻一按,即为一个凹陷,膝关节上下10cm处测量下肢周径,左右居然分别相差了8cm和3cm。曾被选派国内知名血管专科医院进修学习归来,在治疗血管疾病方面经验较丰富的黄伟副主任医师,认真分析患者病情特点后,诊断肖女士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黄伟副主任考虑到在血栓形成的早期血栓易脱落,导致最严重的并发症肺栓塞而危及生命,于是主动找患者的家属,告知患者家属手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经过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在介入室,经过常规的麻醉消毒后,顺利行股静脉穿刺,将一根5F导管慢慢地穿入髂静脉,经髂静脉造影再次明确诊断和定位后,稳稳地置入腔静脉滤器,该滤器就相当于对血液起到了过滤的作用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致命性肺梗塞,然后再做血管切开取栓术,术后病人下肢肿胀立刻消退,3天后复查彩超显示血管再通。由于置入了下腔静脉滤网后,可网住了3mm以上的栓子,故使肺栓塞几率明显降低。
据黄伟副主任医师介绍,在急性血栓介入治疗前植入腔静脉滤器,可预防发生致命的肺动脉栓塞。下腔静脉是脱落的血栓移行到肺动脉的必经之路,我们在这条“路”上设上一道关卡——滤网样的装置,这一装置能有效地网罗住血栓栓子,阻挡栓子进人心脏,避免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这样一来安全性增大,血管疾病的局部治疗就变得“有恃无恐”了。同时,介入后患者可于术后12小时可下床活动无需卧床,不仅生活自理方便,而且早期活动可减轻下肢肿胀,促进血管再通,减少血管狭窄等血管栓塞后遗症的发生。黄伟副主任医师还介绍,以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采用抗凝和系统溶栓的疗法,不仅疗程较长,效果不能肯定,溶栓常不完全,较易复发,栓塞后综合症发生率较高,因此将继续开展导管吸栓术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这样能有效地解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成因—静脉狭窄,此项技术为目前国际上先进的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和效果好的特点,随着杂交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技术开展,将给越来越多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带来福音。